近年來,常州經開區抓牢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這一主線,用真金白銀的投入、務實創新的舉措、超越常規的保障,讓經開區義務教育發展實績更有“溫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三全”引領,精心謀劃教育優先發展的“路線圖”
全面堅持教育優先戰略。經開區堅持高位引領,建立健全“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體系,讓政策落地有聲。成立常州經開區黨工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常州經開區打造“教育強區”三年行動計劃》,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創建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標,成立創建工作專班,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
全域推進“黨建+思政”工作。一是筑牢組織建設“壓艙石”。出臺《社會事業局黨委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要求》,建立支部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組織生活巡學旁聽、支部工作信息月報和定期檢查等制度;出臺《常州經開區關于貫徹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方案》,推進基層書記“頭雁振飛133行動”,創建“書記聊天室”,著力打造特色黨建品牌,目前共有省市級黨建品牌建設成果18項。二是構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充分挖掘區域內工業文明,開發“工業旅游研學課程”,將思政教育與研學課程、勞動教育、志愿者服務等有機融合,構建起“底色強根、本色鑄魂、特色賦能”的“三色·大思政”育人格局,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培根鑄魂。
“三聚”融合,精準落實建設“教育強區”的“作戰圖”
聚力“學有所教”,家門口的好學校擴容增量。對標全面自查,經開區進一步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重點實施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切實解決了區域義務教育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一是重點項目加快建設。2020至今,經開區共計投入12.8億元,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1所,新增學位11130個。同時,秉承“建一所優一所”的原則,將校園文化布置、環境育人功能等辦學理念及內涵建設有效融入工程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分配,推動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
聚力“學有優教”,區域內的好教育觸手可及。一是借智市教科院深化區域教育研究。簽訂《構建優質教育新生態——常州經開區教科研合作項目協議》,催生了經開區與市教科院在課程與教學改革、區域研訓機制、教育科研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等領域的深度合作。二是借力市屬“名?!睂嵤┘瘓F化辦學。創新市區一體化合作機制,經開區小學等3所小學加入常州市局前街小學教育集團,區內所有中學與市局直屬中學全面實行集團化辦學,點對點共建,打出了“名校托管”“城鄉結對”“聯盟辦學”等一套組合拳。
聚力“人才強教”,孩子們的好老師與日俱增。一是提增量。2020年至今,通過公開招聘中小學教師690名(其中音體美教師116名),重點保障音體美學科,破解結構性缺編問題。二是優存量。增強市、區“三名工作室”孵化能力。三是賦能量。成立常州經開區教育發展基金,歷經五輪,共發放教育發展基金獎勵825萬元。2020年開始,黨工委、管委會新設“經開區教師專業成長獎勵項目”,出臺《經開區教師專業成長獎勵辦法》,至今已為優秀教師發放獎勵計132.5萬元。
“三高”著力,精彩呈現品質內涵發展的“實景圖”
高水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立“七彩德育·經待花開”德育新范式,推進19個省市級品格提升工程建設,著力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堅持全面發展。以素質教育為導向,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全面落實新時代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要求,讓經開學子“人人有舞臺”“個個都精彩”。
高標準實施“雙減”政策。立項市、區“雙減”重點實驗項目23個,區“雙減”工作經驗被省“雙減”工作快報錄用113次。開啟“5+2+1”課后服務模式,引入校外優質資源,豐富課程內容,參與課后服務學生占比97.8%。制訂《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作業管理的實施辦法(試行)》《常州經開區作業管理手冊》,助推作業管理的體系迭代,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考試壓力。
高效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制訂《常州經開區“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創成“常州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常州市幼小銜接實驗區”“常州市書法教育實驗區”;獲評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鎮1個、實驗校4所。著力構建“三課”體系。聚焦課程、課堂、課題,謀求教科研質量體系進階,深度推進教、科、研、訓、展一體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